梅斯:香港“個人游”簡報太不專業(yè)
新華網(wǎng)訊,據(jù)新浪新聞報道,一名傳媒大學博士生稱,香港日前公布的“個人游”簡報太不專業(yè)。關于內(nèi)地赴香港個人游的討論在香港正熱。不少香港人認為,內(nèi)地游客大量涌入導致香港交通擁擠、租金高企、小商鋪倒閉。香港立法會近日的一份《個人游計劃研究簡報》,為這種看法加了一把火?!昂唸蟆眱?nèi)容很對媒體口味,獲得了大篇幅報道。但就“研究”而言,這份“簡報”有許多值得商榷之處。
“簡報”首先拋出重磅炸彈:香港游客量超英國。一個城市的游客量,居然超過了一個大國?!但仔細一看,這里有一個邏輯陷阱——香港是中國的一個特區(qū),旅客既包括國際游客,也包括國內(nèi)游客。而英國的游客量只包括國際游客。
所以,拿倫敦、巴黎或北京做比較更合適。
“簡報”承認個人游有利于香港經(jīng)濟——去年零售業(yè)總銷貨額比2004年增加了158%,內(nèi)地游客貢獻了香港零售業(yè)總銷貨額的34%。但“簡報”提出,零售鋪位的租金也上漲了近七成。不過,已有多位學者提出,租金漲幅與香港的聯(lián)系匯率制度、美國的量化寬松政策、人民幣升值等關系密切。個人游在其中的角色,仍需深入研究。
“簡報”還提出, 十年間,香港的化妝品和個人護理用品商店增加了15倍。而一般糧油食品和家庭用品商店減少了三成。媒體也立刻做出《自由行效應,化妝品店10年增15倍雜貨鋪家品店減三成》等矛頭直指個人游的標題。但是,普通商鋪減少的原因何在?是不斷加劇的大型超級市場壟斷,導致小商鋪倒閉?!按蟪衅蹓盒∩啼仭钡男侣?,在香港時常見諸報端,但這份“簡報”完全沒有提及。
“簡報”的重點,落在“社會承受能力”上。其推崇的歐盟委員會關于城市旅游業(yè)社會承受能力的定義是,旅游業(yè)的發(fā)展既不會讓本地居民反感、影響他們對本土身份的認同或難以使用公共服務和設施,又不會對旅客的旅游體驗造成不可接受的下降。反感、本土身份認同都是主觀印象,公共服務和設施似乎沒有達到“難以使用”的程度。不過,再來幾場“驅(qū)蝗運動”的話,旅客體驗倒是肯定會“不可接受地下降”。
澳門政府委托澳門旅游學院做了研究,估算最適當社會承受能力。據(jù) “簡報”介紹,研究測算出澳門2007年的合適游客量是每天6.9萬至7.9萬人。香港的常住人口是澳門的10倍多,每天應該可以接受70萬人左右。而《明報》報道,香港目前每天接待游客僅為39.5萬人。香港的“承受能力”,難道還大有潛力可挖?
既然稱“研究報告”,就不應該觀點先行、羅列數(shù)據(jù),而應當多做一些深入的調(diào)查,理性的思考。雖然編纂者強調(diào),“簡報”是為立法會議員和下轄委員會編制,“不是法律或?qū)I(yè)意見”。但涉及重大的社會熱點問題的“研究簡報”,“專業(yè)”一點,自然更好。#p#分頁標題#e#